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中心动态> 学术会议> 正文

“张世英与当代中国比较哲学”学术研讨会

2020-06-20

2020620日至21日,张世英与当代中国比较哲学研讨会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在线上举行。今年恰逢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百岁寿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本次会议,一是向百岁哲人的创造性思想和卓越学术成就以及笔耕不辍、诲人不倦的精神致敬,二是聚集学术界对比较哲学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当代中国比较哲学及其发展前景。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湖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澳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23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上,张世英先生通过短视频寄语本次会议“和而不同,万有相通”,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同致开幕辞,两位教授介绍了张世英先生的学术生涯,并分别阐述了比较哲学在整个人类文明视野下的展开问题以及深度全球化中比较哲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景。

此次会议共分四场进行。在本次会议开展过程中,与会学者在线上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旁听会议的学者和同学们也在会议留言区进行积极提问和讨论。与会学者的报告以及讨论,使得大家对张世英先生的思想及其价值有了更加深入和丰富的了解,对比较哲学研究的可能性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探究,拓展了比较哲学研究的视域。


第一场会议,北京大学安乐哲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张世英先生的“万物一体”哲学综论》,安教授对张世英先生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的形成背景、内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发,通过黑格尔哲学与同时代华人哲学家的比较总结分析了张先生思想的意义,并提出了“世界哲学”与“世界哲学家”的命题。

北京大学韩水法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西比较:如何对话》,韩教授首先回忆了他在北大求学期间张世英先生的学术活动,提出应该以更加自由的心态和视野来开展哲学事业,并分别从何谓中西比较哲学、什么是比较、汉语哲学三个方面对中西比较进行了更深入的阐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汀阳教授从“西方哲学进入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认为由于西方思想的时空比中国的更大,因而不能像消化佛教那样消化西方哲学,进而提出“在中国的西方哲学”与“中国的西方哲学”的区分,指出所有西方哲学对于中国都同样具有当代性,展望了“中国的西方哲学”的可能性。


第二场会议,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雪涛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张世英和雅斯贝尔斯对主客二分的认识》。李教授首先介绍了从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中存在的“主客二分”现象以及雅斯贝尔斯对于这种现象的认识,接着,李教授介绍了张世英先生对“天人合一”的批判,并通过对“道术裂”的分析,提出一种新的主客融合观念。

中山大学方向红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不同者如何相通?——谈谈张世英先生“两种目标”说的现象学意义》,方教授从张先生关于“相同”与“相通”的区别出发,提出了“不同者如何相通”的问题,并介绍了传统方案在面对这一问题是所遭遇的困境,进而提出一种现象学新方案,并对张世英先生的“两种目标”说做了更进一步的解读和讨论。

湖北大学戴茂堂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比较哲学与普遍性》,戴教授首先强调哲学要面向普遍性问题,并介绍了张世英先生等学者对普遍性问题的关切。戴教授认为,哲学越是面向普遍性问题,就意味着哲学越接近“真理”和“智慧”,而“真理”是在比较当中获得的,比较不仅是方法,更是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态度。

清华大学宋继杰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张世英先生的“横向超越”与哲学的“宇宙论转向”》,宋教授介绍了张世英先生“横向超越”说的主要内容,并据此批判了“内在超越”说,同时提出“相通”说代表了一种“宇宙论转向”,并分析了宇宙论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认为宇宙论是更大更重要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郑泽绵助理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略论张世英先生的“横向超越”说》,郑教授介绍了张世英先生关于“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的区分,并就阴与阳均可为“在场者”、“横向超越”去到哪里、“横向超越”算不算超越、是否所有中国哲学都是“横向超越”以及如何达到“万物一体”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东华理工大学米进忠老师报告的题目是《“事事无碍”与“万有相通”》,米老师分别从存在与心性、认识与超越、境界与自由三个角度对比了张世英先生“万有相通”说与华严宗“事事无碍法界”说,肯定两者有颇有互相发明处,并都以自由为目的,但也指出“事事无碍法界”说更强调人的参与。

第三场会议,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文化的本原性及其面临的挑战》,黄教授批评了三种已有的对中国文化的定位,提出“本原文化”的概念,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西方文明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两种挑战。

澳门大学王庆节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哲学作为“从中国来的哲学”》,王教授从“中国哲学”这一概念的矛盾性入手,讨论了“哲学”的意义以及中国哲学在当今世界哲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来自中国的哲学”的概念作为对中国哲学的新的理解,并从三个方面分别详论。

北京大学郑开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本原与真理——中国哲学如何“讲道理”》,郑教授围绕“道”和“理”两个关键词展开了关于“真理”的讨论,阐述了早期哲学对本原和真理的思考,梳理和辨析了“真”与“真理”概念的来龙去脉、准确含义,并检讨了真理符合论的局限性,进一步论证了真理境界说的价值与意义。

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论张世英先生的“人生在世”说》,孙教授首先介绍了一些张世英先生的学术经历,接着从汉语哲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体证性地诠释了张世英先生的“人生在世”说。

中国人民大学王博博士报告的题目是《论张世英的“境界”说》,王博士从语言的角度解读了张世英先生基于人之“在世结构”所构建的境界论思想体系,提出审美境界只能通过诗意语言才能得以表述,提出“横向超越”正是从“可说”走向“不可说”境界的过程,“万有相通”正是诗意语言能够言说境界的本体论依据。

北京大学孟庆楠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人伦的更迭与延续:围绕冠、婚、丧、祭之礼的考察》,孟教授在比较性的视野下,通过对《礼记》中《昏义》与《冠礼》两篇的具体分析,强调了“著代”在冠礼与婚礼之义中的重要意义,展示了儒家关注人伦代际更替的独特人伦秩序视角。

第四场会议,武汉大学欧阳霄特聘副研究报告的题目是《张世英<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哲学美学思想述评》,报告将张世英先生《中西哲学对话》一书中的美学思想特点归纳为从研究“审美意识”出发,以提升“人生境界”为指归,以“超越”、“自由”为其理论的核心范畴,重视审美的“精神性”,强调艺术显真的功能,提倡生活的艺术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韩振华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作为打开欧洲“未思”的手段》,韩教授批判性地介绍了法国汉学家朱利安的美学与汉学研究,指出朱利安汉学研究实质上只是将中国作为“他者”反过来研究欧洲的思想,并对朱利安思想所引起的争议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树人先生报告的题目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理论、问题》,王先生回顾了佛教与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历史,指出文化的融合首先要经过长期的文化冲突,王教授高度重视哲学翻译的问题,认为翻译是文化沟通与融合迈不过的门槛。同时,王教授也对拿来主义、中国哲学名实问题和儒家思想世界意义三个问题做出了精彩的阐述。

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万物一体”与全球化的哲学形上之思》,吴教授从全球化的历史与教训谈起,介绍了“后工业社会”时代各国学者的“万民法”构想,在此基础上提出张世英先生的“万物一体”说可以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为全球化提供一个哲学的形上基础。

北京大学韩林合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简析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万物一体观念》,韩教授批评了以万物一体观为中国所独有的观念,阐明了“万物一体”的内涵,梳理了中国哲学传统中的万物一体观,并分析了其中的典型论证,在此基础上对张世英先生的万物一体观进行了评价。

  会议闭幕式上,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仰海峰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仰教授对张先生百年寿辰表示了祝贺,高度评价了张世英先生的思想与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并向主办方和与会学者表达了感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