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中心动态> 学术会议> 正文

“世界历史与世界哲学——比较哲学的时代与方向”学术研讨会

2019-05-18

2019年5月18日至19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武汉大学比较哲学与文化战略研究中心和《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编辑部共同承办的“世界历史与世界哲学——比较哲学的时代与方向”学术研讨会在振华楼哲学学院B214会议室召开,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郡山女子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比较哲学与文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代表学院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并简要围绕世界历史与现今面临的实践哲学问题阐明了比较哲学的问题意识。此次会议共分六场举行。

第一场会议,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雪涛教授结合雅斯贝尔斯的哲学体系及其中的“统摄”等核心概念,阐明其“世界哲学”理念必经由“哲学的世界史”实现。因而“世界哲学”必然是人类共同空间中的思想,具体民族的哲学必须跨文化地动态转化,以具有全球性。日本东京大学石井刚教授则将雅斯贝尔斯的“临界状况”与日本文学家武田泰淳的“受苦”相比较。两者分别面临二战以后“人类的生存危机”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并由此分别考量历史的起源与文明的“灭亡”与变化,并都意图通过“文”或“写作”寄托其希望。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针对《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轴心时代”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轴心时代”意味着思想突破与精神飞跃,可被视为衡量和划分人类具体时代的尺度。进而,轴心时代有其独特地位:其以往的文化被终结了,以后的思想飞跃仍将回归其本身,轴心民族的共同问题将在民族相遇时突显出来。

第二场会议,日本郡山女子大学何燕生教授对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佛陀”章进行解读与分析,雅氏视佛教为和平主义的、宽容的宗教。由此,雅氏的问题意识正在于:在二战后的背景下,构建超越西方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历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刘梁剑教授立足于“后经学时代”,强调“汉语哲学”观念,这一方面是要重视对汉语虚词与句式的考察,历史地看待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要从日常语言提炼说理词,从而寻求哲学对于教育及技术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袁程老师关注于“世界哲学”意识与当前哲学教学及教材的关联,从哲学教材的编写视野与编写技法两个角度,认为应兼及不同哲学传统,同时也要考虑具体差异的辨析。

第三场会议,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卫·巴拓识教授对比了中国的王阳明、德国的库萨的尼古拉以及波斯的阿维森纳的哲学思想,认为三者有共同的精神诉求与核心问题:寻求人的自我完善(self-perfection)与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复旦大学才清华老师由于临时有事不能与会,委托武汉大学郑泽绵老师宣读其报告。她将老子的“知”与索萨的德性知识论相比较,借助于索萨对于三种知识的分类,清理出《道德经》中可能的三层区分,尤其是其中由后天认知所揭示的“人的视角”与“道的视角”的区分。华东师范大学卢盈华老师通过对一元论、二元论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概念构成三层意义上的含义的梳理,重新对朱陆各自的哲学进行定位,进而确定杨简的心一元论意涵及其理论问题。武汉大学郑泽绵老师以德性统一性的视角讨论儒道会通的可能性。就此,老子的“复命”更强调德性的整全性与动态交互性,而儒家“正命”则是将德性落实到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殊分地讨论德目的具体应用。

第四场会议,武汉大学何元国教授对古希腊史学的理性特征加以阐发:以求知为根本目的、具有逻辑理性的分析、记载大量演说词与辩论、建立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其对历史整体的认识在于,人类历史有相似之处。北京外国语大学巢巍老师以怀特文化系统的三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印度历史中铁器应用与思想突破的关系的分析,对“轴心时代”加以解释,进而反思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金刚老师通过对中西“历史哲学”的考察,认为历史首先是属人的,历史哲学是对历史通盘的整体认识与态度,则中国最为典型的历史哲学便是儒家对于“古”的看法,其中蕴含有其现实关怀。武汉大学李勇老师讨论了至善主义(perfectionism)及儒家至善主义的内涵,认为在当前前者面临多元主义和公民自由权利的挑战,后者此外还面临包容其他观念与稀释儒家自身思想的矛盾。

第五场会议,湖南大学王宏健老师从海德格尔的实存哲学入手,认为其早期思想中注重面向存在本身,他者似乎遭到忽视,而由“共同世界”与“共在”的区分可容纳他者的本真存在。而其后期思想注重“存在之真理”,则更含有跨文化哲学的兼容性。中国人民大学马斌博士从对知识的分类、对因果必然性的怀疑、对奇迹的态度和必然与自由的关系四个方面,对比了休谟与安萨里的“因果关系”理论。武汉大学李宜老师通过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的差异,并借由埃克哈特的启发,对整体性与元一性的关系进行辨析与反思。

第六场会议,中山大学张丰乾教授反思“轴心”概念,认为其更应具有展开、转移的本根生发义,进“美”的概念为例。“美”在《四书》中则有形式、内涵、道德、政治及审美等多方面的含义,由此可显示《四书》的多种阐释进路与其作为经典系统的学理基础。武汉大学连凡老师对楠本正继《宋明时代儒学思想之研究》一书中对宋明儒学史的诠释及方法进行讨论,展现其对宋学与明学基本精神与思想脉络之异同的分析、对比较哲学方法的应用。武汉大学乐旭顺博士借助于庄子的“吾丧我”观念,比较了笛卡尔、康德可能具有的“丧我”观念,并由僧肇及海德格尔的思想,讨论语言使用规则与主体的关系问题。

会议开展过程中,学者之间也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本次会议围绕“世界历史”与“世界哲学”概念对各种哲学理论及思想进行了丰富的比较与对话,为比较哲学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视角与关注点。最后会议在与会学者与同学们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