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比较哲学与文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吴根友教授和中心外方主任、美国瓦萨学院万百安(Bryan W. van Norden)教授共同主编的“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最新出版译著一本——《家庭美德:儒家与西方关于儿童成长的观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1月)。该套丛书首批入选八本英文比较哲学专著和三本中文原创专著,目前第一辑已出版五本著作:《判教与比较:比较哲学探论》《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无为:早期中国的概念隐喻与精神理想》《为什么要有道德:二程道德哲学的当代启示》,以及本书,同时,第二辑的选题策划亦在进行中。
《家庭美德:儒家与西方关于儿童成长的观念》
Families of Virtue: Confucian and Western Views on Childhood Development
[美]柯爱莲(Erin M.Cline)著 刘旭 译
东方出版中心 2023-1
ISBN:978-7-5473-2075-4
定价:88.00元
该书原著名为Families of Virtue: Confucian and Western Views on Childhood Development,由世界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作者是世界知名汉学家,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讲席教授柯爱莲(Erin M. Cline)。柯爱莲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跨宗教研究与对话,教学领域为中国哲学、比较哲学与比较宗教学。她目前已出版五本专著并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包括The Analects: A Guid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1), Little Sprouts and the Dao of Parenting: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Art of Raising Mindful, Resilient, and Compassionate Kids(Norton, 2020), A World on Fire: Sharing the Ignatian Spiritual Exercises with Other Religions(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2018),Confucius, Rawls, and the Sense of Justice(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3)等。该书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耶鲁大学神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刘旭翻译成中文。
柯教授该本著作的主题是中西方哲学关于儿童道德培养与发展的不同思考。柯教授认为,儿童的道德培养,尤其是生命最初几年(包括母亲怀孕期间)的道德培养不仅对儿童长大成人以及整个生命历程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并非仅仅关乎个体的幸福,而且与社会的繁荣、美好生活,国家政治的良好运行都息息相关;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相互支持,且细腻敏锐与回应积极的照护是儿童的道德培养至关重要的环境,而其中,母亲的角色尤其关键,这并非说父亲的重要性比母亲低,只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来看,母亲在照护孩子的工作中通常承担的更多。据此,经过多个早期儒家经典文本的考察,如《诗经》《论语》《孟子》《荀子》《小戴礼记》《列女传》《春秋繁露》,乃至《朱子语类》等,并在系统比较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涅卡、爱比克泰德、西塞罗、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黑格尔,直到当代女性主义以及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柯教授认为,早期儒家关于儿童道德培养的观念不仅在历史上是合理且丰富的,而且即使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中,也是具有建设性的——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补充西方哲学在此方面的缺失,而且能够用来促进西方文化与实践政策层面的变革,这一论点得到了她所引证的NFP计划成功的证明。
柯教授本书在学科性质上属于伦理学,从研究进路与方法上来看是一本比较哲学著作,从内容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其归为目前正在国内方兴未艾的家哲学,若是再细分的话,可以说是儿童哲学;从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来看,本书是性别研究的一本代表作——因为女性视角是本书的核心切入点,她对在此之前的女性主义著作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反思。在此领域,国内目前还没有如此细致的研究著作,也还未看到此类研究兴起的迹象,但书中谈及的问题确实是任何文化传统都会碰到的问题,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因此将这样一本视角独特、材料夯实、论证严谨、且对当代人类文化颇具批判性的学术著作翻译成中文引入国内颇具价值。
(通讯员:刘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