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正文

“比较哲学与跨文明之间的深度对话”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3-08-23

2023年8月19日,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主办的“比较哲学与跨文明之间的深度对话”学术研讨会在中版书房长宁店顺利召开。与会近10位专家学者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对比较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比较哲学如何有助于跨文明之间的深度对话、丛书该如何向前推进等重要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

开幕式由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主持。作为丛书的总策划者,刘佩英对这套丛书充满了热情与感情,丛书里每一本书的出版都让她兴奋。她简要介绍了丛书出版的有关情况,并表示会把这套书长期地持续地做下去。

undefined

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丛书总策划刘佩英主持会议

东方出版中心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陈义望,教育部长江学者、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先后致辞。陈义望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吴根友、万百安两位教授主编的这套《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认为主编们选书眼光一流,丛书品质极高,丛书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其中有多部著作已多次重印,也有作品已实现版权输出。他指出,丛书品种的持续推出及与会专家们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更能促进中西文明的深度对话。比较哲学的产生可能正是根源于各文明深度对话的需要;文明对话的目的应该是要实现特定方面的相互理解和接受,而不再以不同主体为阵营和壁垒。

undefined

东方出版中心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陈义望致辞

吴根友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东方出版中心以非常积极而严肃的态度、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大力支持,让丛书得以顺利出版。目前已出版了八本,另外三本也将很快在年内推出。对此,他代表作者、译者,也代表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感谢东方出版中心对此套丛书出版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他还特别感谢了丛书的重要作者、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1921—2020)先生,张先生为了支持本套丛书,以98岁的高龄快速整理出自己的著作《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2020年4月出版),从而为本套丛书增添了巨大的学术含金量。之后,吴教授在对丛书的设计思路、主要特点等作了介绍后指出,现代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是比较哲学的,比较哲学是中国现代哲学的命运或天命。做比较哲学研究,对于现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者来说,实际上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任何否定比较哲学的观点与力量,虽然也会影响到比较哲学的成长,但不会也不可能阻止比较哲学作为哲学研究的一支力量蓬勃地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力量是客观社会的需求,即深度的全球化运动呼唤着人类在精神层面的相知相通。这一客观的需求在刺激着比较哲学的发展与壮大。比较哲学的研究与翻译,看起来与现实生活离得较远,但文明的交流互鉴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哲学与比较哲学,因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精神和最高的精神表现就是哲学,不在哲学的层面去展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的。比较哲学作为一种精神的桥梁,它在沟通不同民族的文化与文明的过程中,将会发挥其他精神现象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希望这套丛书中的每本著作,都是不同精神峡谷之上的一座桥梁,从而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畅达地通向世界不同民族的精神领域,领略不同民族的精神风景。

undefined

教育部长江学者、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教授致辞

本次研讨会共分两场。第一场研讨主题是“比较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发言嘉宾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高瑞泉教授、朱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陈嘉明教授。

杨国荣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很多人拒绝比较哲学,但我们现在确实需要比较哲学,因为近代以前人类文明是在各自独立的背景下发展的,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交流,但是近代以后,各个文明开始相遇,新文化的推进不得不正视与我们不同的文明的发展成果,对不同文明之间的成果作为参照对象来加以考察。比较有作为历史考察方式的比较和作为哲学建构方式的比较两种,作为后者的比较哲学是动态的,是以问题为对象的,是创造性的、建构新系统的环节,它不同于继承的、凝固化的作为学科形态的哲学,而是深入到对象的内在环节,揭示出每一种系统当中的独特意义,留存作为我们今天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可供参照的资源。从比较哲学的角度,总体上来说我们要改变不对称状况,16世纪时,中国人大约对西方哲学不屑一顾,而19世纪后期以来,主流的西方哲学则一直没有把中国哲学真正地放在哲学的地位上,这个已严重地限定了他们的视野。西方哲学亟需树立相互尊重的意识,重视不同文明的发展成果。

undefined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发言

黄勇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美国汉学家南乐山教授提出过比较哲学的两种形式,一种是比较客观的,把我们比较的对象作为一种死的已经固定了的东西,比较它们的异同,其作用就是除了了解它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还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它们各自的文本,这种比较也是有价值的。另一种是通过比较做哲学,使自己获得灵感,从而提出一种自己的理论。南乐山教授比较偏好第二种。现在有很多学者包括自己做比较哲学和这两种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做比较哲学的一个意义与目的,是使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的一部分,但真正要把比较哲学做好的话,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这需要你深入到两个传统里面,这是很费时间与功夫的。

undefined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发言

高瑞泉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哲学的问题常常是现实的,现实的问题常常是需要一个比较哲学的视野的,实际上中国现代近现代哲学,所有创作活动都是在比较哲学的视野中做的。比较哲学并不是简单的整体性的比较,而应该从整体比较进入到更具体的比较,通过这一比较,看到“镜中之我”,并实现彼此了解。文明对话的三大重要性,就在于展示自己、了解对方和提升自我。

undefined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高瑞泉教授发言

陈嘉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现代哲学研究,其实是广义上的比较哲学的产物,其意义是巨大的。从狭义上来讲,对一些具体的概念、观念、思想,应用比较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也还是产生了不少成果的。通过比较,能发现差异性,还能从差异性当中追求普遍性,就是要承认有一个理,共同的理,如果承认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可以有另一种思考方式,就是站在普遍性的立场上来思考,来作纯粹理性思考,这也是哲学的一种思考方式。

undefined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陈嘉明教授发言

朱承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三个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一是比较的前提还在不在,他认为这个前提不仅在,而且比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更为迫切需要;二是比较的态度是否恰当,以往所采取的功利主义态度,现在是否还合适,这有待于深入探讨和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证明;三是比较的方式如何为好,就是我们所作的比较,究竟是文献驱动的还是问题驱动的,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在后者。“万有相通”是比较哲学的未来发展的前景,比较正是为了不比较,即用人类共同的理性、共通的情怀和共同的关注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undefined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发言

第二场研讨主题是“如何走向深度文明对话”,发言嘉宾是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吴根友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白彤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武云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刘旭老师(也是丛书译者之一),丛书译者代表刘海立。

吴根友教授在发言中主要就丛书建设谈了三点设想,一是再接再厉,争取快速推出丛书第二辑,目前至少已有两个品种可以早日交付出版;二是随着整个中国走进世界舞台,我们除了要向欧美学习,还要向中亚、非洲学习,丛书的第二辑中争取能有关于阿拉伯世界或者伊斯兰世界和整个中华文明的比较哲学的作品;三是组织编辑推出汉语哲学家与英美顶级哲学家和哲学教授的对话文集,这可能有利于刺激与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以及提升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领域中的影响力。

白彤东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哲学就是对人类根本问题的反思,而人类根本问题是相同的,因此要回到问题本身上,而不要只是在概念上作沟通。在问题相同的情况下,概念体系不一致,解决方式也不一样,这才是更有意思的地方。此外,反思需要书写下来,从而累积成为文明,因此,扩展丛书选题品种的范围,也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边界的。

undefined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白彤东教授发言

武云副教授在发言中驳斥了西方哲学对于中国哲学或者其他非西方哲学能够构成降维打击的论调,这种谬论潜在地预设了“哲学就是西方哲学”或“哲学等于西方哲学”这样的前提。还有一种错误的看法是,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非西方哲学所追求、所体现的是相对于某种特定文化而言的智慧,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它们并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因为哲学追求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智慧。和这种看法相关的关于比较哲学的误解就是认为从事比较哲学研究是为了在道德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的庇护下,为某种落后文化蹩脚哲学提供生存空间。不可否认,西方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不失为强有力的哲学方法,也确实是中国哲学、比较哲学从业者需要多加学习之处。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武云副教授发言

刘海立作为译者代表主要分享了其所翻译的著作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刘旭老师对本次会议作了简要总结,他认为比较哲学与文明对话本质上的任务,恰如吴根友教授所指出的,是要走向视域的融合,甚至实现文化的创新;比较哲学与文明对话也正是哲学批判精神的体现。这套丛书及本次研讨会,实际上也是通过翻译、对话与沟通建构文化间的桥梁。不同文明之间,形式上无论是走向冲突还是平等对话,本质上都需要通过一个个桥梁来实现沟通交流,因为冲突也是交流的一种方式,最后走向文化的创新。本次研讨会可以说是思想的盛宴、智慧的交流,其本身也是视域融合的空间场所。

144BB

FDFC

丛书译者刘海立(上)、刘旭(下,浙江工商大学讲师)

刘佩英副总编辑在闭幕式上表示,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对出版方继续做好这套书有着非常好的启发和帮助,接下来出版方会梳理和吸收本次研讨会所取得的有关重要成果,继续配合好两位主编的工作,努力为大家做好出版服务。

2CD13

研讨会现场

------------------

附:《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第一辑)书单



《判教与比较:比较哲学探论》(吴根友 著)

《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张世英 著)

《哲学的价值:一种多元文化的对话》(万百安 著)

《家庭美德:儒家与西方关于儿童成长的观念》(柯爱莲 著)

《无为:早期中国的概念隐喻与精神理想》(森舸澜 著)

《为什么要有道德:二程道德哲学的当代启示》(黄勇 著)

《孟子与早期中国思想》(信广来 著)

《自然道德:对多元相对论的辩护》(黄百锐 著)

《善一分殊:儒家论形而上学、道德、礼、制度与性别》(南乐山 著)【即出】

《从慷慨外推到文明对话》(沈清松 著)【即出】

《道德地理:道德的多元可能性》(弗拉纳甘 著)【即出】




推荐